为有效提升我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,整合(盘活)公共卫生资产资源,建立健全综合预警响应机制,切实发挥应急处突合力,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由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,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,市、县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,深入相关单位、部分乡镇(街道),采取听汇报、暗访了解、座谈、查阅资料、实地走访等方式,对全县“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,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”工作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,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:
一、基本情况
1.组织机构较为健全,机制运行有保障。通过调研,我县公共卫生事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组织机构较为健全,一法一办法一条例贯彻落实总体向好,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有效改善,疫情防控卓有成效。全县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办,建立了卫生应急专家库,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3支。全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共有14大类55项,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县直医疗卫生单位5家(县疾控中心、县人民医院、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、县中医院、县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),乡镇卫生院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所,村卫室493所,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在编1447人。
2.宣传氛围较为浓厚,舆论引导有方向。我县形式多样对“一法一办法一条例”进行了广泛宣传,做到了“五进”,实现了“三个结合”。结合“安全生产月”“安全生产行”“疫情防控演练”等活动,把开展“一法一办法一条例”的宣传教育与提高社会公众安全意识相结合;利用庆祝“护士节”“业务知识培训”“安全知识讲座”等形式,把开展“一法一办法一条例”的学习培训与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相结合;以组织开展“核酸检测演练”“确诊患者转移”等应急演练活动,把开展“一法一办法一条例”的现实需要与实践检验相结合,为我县“零确诊”奠定了正确的舆论导向。
3.制度保障较为完善,应急预案有加强。先后制定和完善了《桂阳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》《桂阳县流感大流行应急预案》《桂阳县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》等操作性强的预案,强化了预案的科学性、针对性和实用性。并对预案的落实进行专项的监督,确保应急预案落到实处。
4.演练培训形式多样,处置能力有提高。近年来,先后组织开展了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、手足口病疫情、甲型H1N1流感疫情、核酸检测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演练10余次,有效地提高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。每年选派医务人员到省内外参加院内感染防控、院前急救处理、心肺复苏技术、卫生应急技术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程序等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,有效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。
5.硬件设施逐步改善,整体工作有位置。近两年来,投入100余万元,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平台,定期开展了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。几年来,投入上千万元新建了346所村卫生室,实现了全覆盖。近年来,投资1500万元,改造平战结合楼已投入使用。累计投入540余万元及时改(扩)建了县人民医院、县中医医院、县疾控中心核酸检测(PCR)实验室,日检测单样量达3800人次以上。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共储备了上千万元3轮城区全员核酸检测防护物资。建立了应急血库。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度、结构合理、管理科学、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,基本满足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需求。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,2019年通过了“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复审”, 全国健康促进县评审验收,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排全市第一。
6.基础保障较为科学,疫情防控有成效。全县共储备22家隔离宾馆,现已启用6家。截止3月,疫情防控排查10.59万人,集中隔离6452人,流行病学调查人数5285人,核酸检测59.85万人次,财政采购口罩19.33万个,防护服2.3万套,消毒液7770瓶,测温仪1330个,护目镜1.98万副,一次性手套44995套,帐篷80套。全县共有2.68名工作人员战斗在抗疫一线。财政投入4704.78万元,实现了我县“零确诊”目标。
二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
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也暴露出我县公共卫生体系在预警机制、队伍战斗、响应机制、应急处置、物资储备等方面的诸多问题,主要体现在:
1.思想认识未入脑入心,缺乏责任意识。面对长时间的新冠肺炎疫情,部分百姓思想麻痹松懈,认为疫情离自身很远,甚至出现了厌烦情绪,没有自我防护意识;部分乡村干部存在责任意识不强,事不关己,听之任之;一些医务工作人员对疫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,不严格遵守规范化操作规程,开展处置循规蹈矩、应急能力反应慢等问题暴露无遗。
2.结构与需求不相匹配,整体素质不高。一是人员编制紧缺。按照上级要求标准配备,全县专业公卫人员现每千人口只有0.47人,远远低于每千人口0.83人的标准要求。为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,基层卫生部门聘用了一批非专业人员从事医务工作,专业岗位欠缺专业人员,难以体现专业性。二是年龄结构老化。县疾控中心已12年未招录,平均年龄已达48岁,乡镇卫生院30岁以下的只占29%,40岁以上的占了半数,在岗医生60岁以上的还有56人,50岁以上的有140人、占比55.5%,年龄结构已严重老化。三是文化水平较低。疾控中心56名编制人员中,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7人,而且普遍都是中专或是继续教育专科学历,乡镇卫生院更是存在学历低、职称低的现象,基层防疫专干大多数身兼数职或是临聘人员。
3.防护物资储备不充足,存在隐患风险。在调研中发现,从事最基层防控的村组干部存在缺口罩、消毒液、测温仪的现象,对担负防控一线的来说,存在很大的风险。而要实现全县家家户户有防护物资的目标,更是难上加难。
4.管理机制体制欠优化,力量有待整合。县应急指挥中心与疫情防控指挥部、各专项应急指挥部的关系及职能职责划分有待进一步优化,各指挥中心之间存在信息滞缓和相互推让的现象,没有形成大数据统一调度指挥,要实现应急处置与日常管理相统一,整合力量,形成大合唱。
5.应急预案不具操作性,预警有待改善。一些乡镇(街道)、单位的应急预案存在照搬照抄的现象,有些甚至一字不改套用上级的,缺乏符合本乡镇、单位的实际操作预案,在排兵布阵上出现一人多岗的情况,更缺乏实用性、科学性,导致出现应急处置与现场处置相互脱节的现象。农村与社区对疫情防控存在时紧时松、时严时宽不平衡现象,没有真正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,职能部门与乡镇(街道)之间缺乏交流沟通、相互联系、相互协调,有时出现各自为政、部门利益至上的局面。乡镇(街道)、村组存在发现和报送信息不及时现象,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子不清、情况不明,对突发事件缺乏科学研判和评估,对一些特殊领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布控点不够、监测手段相对滞后,特别是对早期预警研判和科学决策能力有待加强。在重点领域监管没有相互统一、步调一致、统一落实,如在疫情防控设备配置方面,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板。
6.公共资产资源未整合,资产隐形流失。很多公共卫生资产资源未盘活整合利用,闲置了大量的公共资产,十分可惜,如舂陵江镇中心医院新址、原古楼乡中心医院等都在闲置。一年来,县财政用于隔离宾馆的租金达2000多万元,而闲置的公共卫生资产却视而不见,导致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。
三、意见和建议
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,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,针对暴露的问题,提出如下建议:
1.加大政策落实力度。严格落实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若干政策的通知》(湘卫发〈2018〉3号)文件精神,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、机制不活、积极性不高的问题,切实推进我县基层卫生综合改革,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。对县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保障,公益二类运行,按政策规定足额落实人员经费和单位正常运行经费,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挥公益性,调动积极性。整合现有卫生资源,切实解决乡镇卫生院职能转换问题,让其强化公共医疗服务职能,切实担当起农村医疗保健、疾病防治“守门员”责任。
2.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。一是倾斜政策引才。建立以县政府牵头,发改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、编制等有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,制定灵活的聘用、培养、引进人才的激励和倾斜政策,完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机制,逐步落实人员编制配备标准,逐步改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结构。二是保障待遇留才。强化投入保障和岗位聘任管理,优化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,建立人才津贴机制,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相关费用,提高基层人员的工资待遇,落实疾控工作人员相关待遇,增强公共卫生人才归属感、荣誉感和使命感,确保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稳定。三是搭建平台育才。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,加强对重点领域(现场流行病学调查、职业健康监测等)和重点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和引进,快速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引领能力;通过各种进修、培训、以老带新等形式,加强对年轻公卫人才的培养;完善考核考评和激励机制,鼓励业务知识及学历深造,拓宽人才培养渠道,实现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专业化、复合型、高水平。
3.理顺管理机制体制。基于当前应急管理更侧重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,而无法有效协同卫健部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,当务之急,是要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,改革应急部门顶层设计,确定应急部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地位和责任,加强协调和配合配套立法,理顺管理体制,汲取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教训,有效整合各类应急力量和资源,完善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亊件的联防联控常态化指挥机制,建立事前预警、事中响应、救援和处置、事后严格问责的管理机制。
4.逐年增加财政投入。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,实现国家财政全额安排公共卫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、发展建设的工作经费制度化保障。统筹医疗保障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,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,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。继续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场所建设和设备购买投入,特别是要对疾控、保健、乡镇卫生院的相关投入要纳入县级财政预算。
5.有效开展应急演练。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类演练方案,组织各参演单位和人员熟悉各自的任务和职责,并按照演练方案和职责要求开展相应的演练工作。演练结朿后,要对演练进行评估并形成演练总结评估报告。各乡镇(街道)通过演练,明确自己的职责,不断提高响应速度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的现场处置能力。
6.整合公共资产资源。受撤乡并镇的影响,导致一些偏远、人口少的乡镇卫生院的资产出现闲置现象,如原古楼乡卫生院、春陵江镇中心医院新址等,不但浪费了公共资产资源,也增加了财政负担,更增加了安全隐患。相关单位应及时对全县的公共卫生资产资源进行全面的清查,制定整合(盘活)方案,合理利用,减少财政负担。
7.强化物资储备管理。要强化物资储备和管理观念,对应急物资储备、管理、调拨、使用等环节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。一是充实储备物资数量。对储备物资的种类和数量,做到底子清、情况明,对存在的缺口,要及时补充和更新,确保种类和数量双达标。二是改善物资储备环境。落实专用仓库和场所,根据物资种类完善储存场所各项条件。三是建立定期检查制度。实行应急救援物资定期检查制度,对已经过期的物资要及时更换。四是实行分区分类管理。根据储存场所的条件和物资的不同属性,按照“一区一类”原则,实行分区存放。五是运用好社会资源力量。在充分利用政府常备应急救援物资外,还需深度动员社会资源踊跃的物资捐赠,相关部门和中介组织应予以高效地记录、调度和分配,公开捐赠渠道和用途去向,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利用效果。
8.加快应急场所建设。面对此次疫情,全县建立一个集中隔离场所迫在眉睫。现在县城中心已设置了6个隔离宾馆,这些隔离点存在:隔离点分散,管理难;一些隔离点占用了公共场地,百姓出行不便,意见很大;隔离点的污水、垃圾等处置难,有造成第二次污染的隐患;隔离点分散,出现耗时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;隔离点多,增加了财政开支;县城人口集中、流动人口多,隐患风险更大等诸多隐患,建议春陖江镇中心卫生院新址改为集中隔离点,新址有离县城车程短、传染风险小、车辆停放方便、环境便于管理等优势,疫情结束后,可用于公共卫生业务用房,不仅整合了资源,更可为县财政节约2000多万元。